模仁材料应具有良好的抗腐蚀性和耐磨性。推荐使用电渣重熔S136材料,加入钒、钛可以提高硬度和韧性。对于划痕要求不高的产品,成型件可做镀铬或涂层处理,提高表面硬度及耐磨性。
可以采用潜伏式浇口或点浇口,浇口应开设在制品最厚处,便于熔体充模。采用中心进胶,正对型腔壁或粗大的型芯,可改变熔体流向,降低流速,减少熔体回填,使熔体均匀充满型腔。如果是潜伏式浇口,建议最小直径为0.75 mm。
浇口数量应尽量减少,以减少熔接痕的产生。如果浇口数量为N,熔接痕的数量至少为N-1。
建议使用圆形流道以增加压力的传递,流道直径等于塑件厚度加1.5 mm。可以使用各种形式的流道,但应尽量减少熔体的压力降。
流道应尽可能短而粗,表面积和横截面积之比应小,多用圆形流道。
在熔接痕区域增加排气,可以增加熔接痕的强度。避免因模具排气不良,模腔压力过大,料流不畅,导致分支料流动过程中物理特性改变。研究表明,PS塑料充分排气时的熔接痕强度可以比无排气时提高1倍。
应开设、扩张或疏通排气通道,其中包括利用镶件、顶针缝隙排气。
在熔接痕出现的部位增设冷料穴,可以使熔体前锋在冷料穴部位汇合,提高熔体在塑件末端汇合时的温度,不仅可以减小熔接痕的产生,而且可以增强熔接痕处的强度。
模具温度越低越不利于熔体的充分熔合。模具设计时,若冷却水道离熔体汇合处太近,则接缝处的熔体因温度降低粘度升高而无法熔合,将产生明显的熔接痕。冷却系统设计不当,还会造成模具温度分配相差过大,致使塑料熔体充模时,型腔不同部位因温差导致填充速度不同,从而引起熔接痕。
一般模具温度控制在100~140℃。成型薄壁塑件时,可取小值;在成型厚壁塑料件时,可以取较大值。
适当提高注射速度可以改善熔料的汇合性能,尤其是在低温成型工艺中,增加注射速度有助于减少熔接痕的形成。
增加注射压力有助于熔料更好地填充模腔,减少熔接痕的产生。
通过提高料筒和流道中的温度,以及适当提高模具温度,可以改善熔料的流动性,从而减少熔接痕的形成。
一般机筒温度控制在240~280℃,玻纤增强PET的机筒温度为250~290℃,不超过300℃。喷嘴温度一般比机筒温度低10~20℃。
尽量减少脱模剂的使用,特别是含硅脱模剂,否则会使料流不能融合。
设置工艺溢料并作为熔接痕的产生处,成型后再予以切断去除。
选择流动性良好的塑料材料,可以减少熔接痕的形成。对于流动性差或热敏性的塑料,应适当添加润滑剂及稳定剂。
原料应干燥并尽量减少配方中的液体添加剂,以避免因水分或挥发物导致熔接痕。
通过热处理方法为注塑制品消除或减小在成型过程中形成的内应力,改善制品的力学性能。对于无定型塑料,处理方法是在高于玻璃化温度10-15℃、惰性气氛条件下,在加入适当液体或热空气的烘箱中放置一定时间;对于半结晶型塑料,要在低于熔点温度50-80℃的相似条件下放置一定时间,通常以40-50min/mm为宜,然后再将塑料冷却到室温。
通过左右两个控制系统的作用,使熔接痕所在的面形成犬牙交错状态,从而提高两股料流的结合强度,改善熔接痕的力学性能。
通过局部加振,使聚合物产生脉动,使物料在料筒内塑化更加完全,降低充模粘度,容易排除气体,从而提高熔接痕的强度。
通过表面咬花、喷漆和贴标签等方法掩饰熔接痕,减轻熔接痕对外观的影响。